2025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工作要求,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提升培育创造量质、增强运用转化效能、强化保护维权力度、大力推动品牌建设,为咸宁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贡献知识产权力量。
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700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48000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到5亿元,专利转让许可次数1000次以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力争全省前列。
一、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一)做好“十四五”规划总结,紧盯重点目标补短强弱,认真谋划“十五五”规划,促进知识产权工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二)组织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区)、产业园区对标先进地区,积极争创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建设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全市知识产权快速发展。
(三)贯彻实施《湖北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奖励、资助、补助政策体系。
二、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专项行动
(一)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服务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布局高价值发明专利,带动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快速增长。
(二)强化精准服务,深入本地重点创新主体,收集摸清需求,协调审协湖北中心、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质服务机构进行服务支持。
(三)牢固树立质量导向,做好对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核查整治工作,确保通知传达到位、政策解读到位、落实整改到位,严厉打击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
三、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
(一)推进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促进进入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的企业每年新增专利产品,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产业化样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全覆盖。组织推荐企业参评第二届湖北省专利奖评选。
(二)组织本地高校院所对新增存量专利进行盘点,将拟转化专利导入科创供应链平台。分园区、县市区或产业、行业领域组织专利技术转化对接活动,各县市区至少组织1场以上的对接活动。积极开展专利开放许可工作,督促已达成的开放许可及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
(三)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力度,定期发布知识产权授信企业白名单,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争取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取得突破,力争各县市区质押融资额突破8000万元。
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一)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推进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推广简易办理程序。
(二)推进知识产权协同联合保护。优化“融站入所”,完善市、县、所三级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管理体系,推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省级标准,完善“岳九咸”等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
(三)推进社会共治。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有效化解知识产权纠纷,“总对总”平台纠纷调解成功率不低于80%。加强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对知识产权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加大失信典型案例曝光力度。
五、深入实施区域品牌培育工程
(一)强化商标注册指导和服务。加强咸宁商标受理窗口和商标品牌指导站能力建设,深化商标受理延伸服务、企业变更登记与商标变更申请同步受理工作机制。开展备案商标代理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监管。
(二)加强咸宁品牌推广。开展湖北省优势商标名录申报工作,举办咸宁品牌大赛,组织企业参加“我喜爱的湖北品牌”电视大赛,传播咸宁品牌创建亮点,全面提高咸宁品牌竞争力。
(三)强化地理标志培育。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转化后续工作,挖掘更多地理标志资源申报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做大我市地理标志增量。加强“赤壁青砖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指导,辅导更多地理标志生产企业使用“红标”,提高专用标志使用率。
六、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
(一)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设武汉专利代办处咸宁工作站,完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服务功能,就近做好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二)加强对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企业创新的精准服务,争取咸宁企业、医院等创新主体进入省保护中心服务清单,组织生物、新材料领域创新主体开展预审备案。
(三)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做好知识产权“五进”工作,办好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组织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申报,参与“我是小小发明家”遴选活动,不断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大力营造浓厚知识产权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