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报2018年度全省服务业发展评估情况,我市被评为“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获得奖励补助资金300万元。
近年来,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压舱石”。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201.04亿元、增长10.3%,占GDP比重47.37%、比上年提升2.56%;服务业市场主体增长30%、服务业新增市场主体占全社会新增市场主体65%。服务业税收成为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的“助推器”。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2.6%、占全部税收收入43.82%。服务业投资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引擎”。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8%。
一、组专班出政策,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一是成立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议事协调机构及其领导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局,实行专门机构统筹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二是出台服务业奖励支持政策,印发《赤壁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赤政办发〔2018〕40号),给予服务业企业入限一次性奖励4万元。2018年我市入限服务业企业40 家,政府给予奖励 160万元。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实行营改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交通、邮政、生活服务等服务业减税约500万元;连续3年执行国家对大型仓储设施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大润发物流中心已累计减征土地使用税80余万元。
二、转观念提认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发展农村物流。与中国50强物流园企业康华达成战略合作,联动推进农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累计派发快递33万件,收揽快递包裹5.6万件,总运输里程100万余公里,减低派件成本20%,寄件成本50%以上。二是打造全域旅游。发挥“旅游+”融合产业,率先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市、局、镇(村)三级旅游发展体系,设立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的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推动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我市三国赤壁古战场被授予5A景区。三是发展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搭建智慧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服务,从土地、税收、项目方面给予扶持。依托蒲纺医院建设的赤壁市老年康复中心,该中心2018年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星级城镇养老服务机构。四是繁荣电子商务。形成村淘、邮政、供销主要消费品下乡,绿购主农副产品进城,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网点257家,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依托绿购电子商务公司,建成线下赤壁市特色产品展示馆,线上“一网四馆”,农特产品交易额过1亿元。
三、优服务重保障,创造服务业良好发展营商环境。一是围绕 “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减税减负,2018年累计为服务业企业减少税收500万元。二是放宽服务业市场主体登记条件。推行“多证合一”改革,开展企业登记“最多跑一次”,实行在线办理,实施审核合一、一人通办登记,下放登记权限,实行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2018年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197户,同比增长41.11%,出资额90522万元,同比增长62.35%。三是全面推广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发改窗口统筹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已运行,投资项目实行网上申报,项目审批均在平台上进行。对《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文件要求已全部落实到位;推行网上办理。赤壁市政务服务事项已与湖北政务服务一网三平台连接,实现了审批事项省、市、县三级联通,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了75%;电子证照系统的数据录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四是做好群众办事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工作。目前赤壁市1390个政务服务事项中已进驻1140个,进驻率达到了82%。2018年底,赤壁市公布了100个“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实行“最多跑一次”。五是开展培训进修。先后多次组织我市服务业领军人才到浙江大学武汉等地进行培训研学进修,提升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能力素养。
四、早规划快行动,加快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一是做好规划。将服务业发展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服务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二是谋划我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三国赤壁古战场、万通源集团、小罗湖田园综合体、随阳爱情文化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赤壁市2019年续建、新建、策划重大项目表》共有项目606个,其中服务业项目131个,占比22%,涉及文化旅游项目76个、商贸项目17个、金融项目6个、教育项目14个、康养项目18个。